來源;宣傳部
7月9日至14日,塔里木大學胡楊青年紅色之旅教育實踐團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,分赴北疆、南疆多地開展暑期“三下鄉”社會實踐活動。
于發展傳承中感受時代脈動
7月9日,團隊成員來到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。館內,豐富的實物資料,串聯起那段“一手拿槍、一手拿鎬”的艱苦歲月。
團隊成員凝視著銹跡斑斑的坎土曼、補丁摞補丁的軍大衣,聽著講解員講述老一輩軍墾人的奮斗歷程,內心久久不能平靜。在這里,每件展品都仿佛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的故事,讓實踐團的成員們切身感受到兵團精神的厚重與崇高。
團隊成員溫亞藍感慨道:“這些物件背后是無數軍墾戰士的青春與奉獻。正是他們的付出才讓戈壁變成綠洲,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。”
7月10日,團隊成員走進被譽為“中國蟠桃之鄉”的八師石河子市143團蟠桃園。時值夏日,果園內飽滿的果實壓彎枝頭,豐收在望。
團隊成員與職工群眾面對面交流,詳細詢問了解果園種植技術、銷售渠道和收入情況,以及蟠桃何以成為致富增收的“金果子”。
看著村容村貌與連片桃園相映成趣,以及職工群眾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,團隊成員真切體會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現實意義。
7月11日,團隊成員步入新疆大學校史館,一篇篇圖文介紹,一件件陳列物品,展現了學校從艱苦創業到蓬勃發展的辦學歷程。
在“支援邊疆建設”展區,團隊成員駐足良久,詳細了解學校人才培養成就,深刻感受高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。
參觀結束后,團隊成員表示,我們要像前輩那樣,把知識獻給邊疆,用實干詮釋初心,讓青春在服務邊疆建設中綻放光彩。
于紅色印記中汲取精神滋養
7月10日,團隊成員前往展示邊疆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——和田地區博物館。
“絲路文明”展區陳列的漢佉二體錢、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等珍貴文物,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;“民族團結”展區則通過圖文與實物,展現了各民族群眾共同建設美麗家園的奮斗歷程。
“博物館里的每件文物,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。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,爭做民族團結踐行者和傳播者。”團隊成員參觀時說道。
7月11日,團隊成員走進和田地區于田縣庫爾班大叔紀念館。
大家認真聆聽講解員介紹,不時駐足觀看館內的珍貴照片和實物展品,感悟庫爾班大叔深厚的家國情懷。看著用過的坎土曼、穿過的袷袢,仿佛看到庫爾班大叔與各族群眾并肩勞動的身影。
團隊成員伍雨詩滿懷敬意地說:“庫爾班大叔熱愛黨、熱愛祖國的赤誠之心,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,讓我感觸頗深。”
7月12日,團隊成員來到離庫爾班大叔紀念館不遠的策勒縣毛主席像章陳列館。

館內,960枚像章組成的中國地圖、5600枚像章黏貼的五角星,分別象征著祖國疆土與56個民族。團隊成員在像章前仔細端詳,在歷史圖片中回顧崢嶸歲月。大家久久不愿離去。
“這些展品不僅是紅色文化的載體,更讓我們堅定了‘聽黨話、跟黨走’的信念。”講解員的話語,道出了參觀者的共同心聲。
追尋足跡,堅守初心。團隊成員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感悟紅色精神,汲取奮進力量,努力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,讓奮進力量生生不息,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續寫屬于青年的擔當篇章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青春力量。(文/伍雨詩 攝/陳志偉 溫亞藍)